禅修茶道融入一带一路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02-25 22-41-00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丝路上的高僧们
不仅为佛教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成绩斐然
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是由汉代的长安,经河西走廊,入西域进中亚的知名交通要道;另一条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一带的来往路线。海上丝绸之路则始于闽粤沿海,主要通往三个方向:一是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二是东南亚诸国,三是南亚以及阿拉伯半岛、非洲沿海诸国。
作为“商贸之路”、“交流对话之路”、“人类进步的文明之路”,丝绸之路在近2000年的历史上,对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其中,在丝路大漠及海涛之间穿行的佛教高僧们,不仅为佛法经义的传播流布作出卓越的贡献,而且对中国及域外诸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丝绸之路你来我往的高僧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安世高、支娄迦谶、鸠摩罗什、法显、玄奘、义净等大师。
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丝路高僧们的讲话,让更多的世人了解到:丝路高僧们不仅为佛教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还缔结了友谊,为传播先进科技文化也作出了巨大贡献。这让丝路高僧的形象更加完整和丰满。
1600年前,东晋高僧法显为了佛教事业的完善与发展,以超群的胆略,非凡的魄力,毅然西行求法,前后十五年,历经三十国,搜寻佛教经典,研习佛教要义,以自己的精神在后人心灵世界竖起一座众皆仰止的高山,梁启超称之为“西行取经第一人是”,鲁讯赞其为“中华民族之脊梁”。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斯里兰卡时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和斯里兰卡交流合作,促进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显大师是到斯里兰卡求学取经的第一位中国高僧,他在中斯两国佛教文化交流中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在自撰的游记中讲述了师子国,第一次向中国人民详细地介绍了古代兰卡的情况,也不仅在于他从兰卡取回了重要的经、律,完善了汉译广律和“四阿含”,还在于他为中斯文化交流开辟了一条道路。一千五百年来,他的伟大精神和业绩一直鼓舞着中斯两国的僧俗朝野。在他的影响之下,高僧高尼及朝廷使节的互访不绝于书。
法显大师离开兰卡十几年之后,兰卡国王刹利摩诃男(Sri Mahanama,406-428)就派出4为僧人和两位居士携国书、礼物访问中国,428年到达宋都。在至宋文帝的国书中说:“虽山海殊隔,而音信时通。……我先王以来,奉事三宝,道济天下,……欲与天子共弘正法,以度难化。”国书中所说“音信时通”,应该与法显大师旅斯2年、沟通中斯情况有关。兰卡朝廷、僧尼,肯定通过法显大师了解到中国的政治和佛教情形。不久,兰卡国王又连续派出使团访华,他们分别于430年到达宋都。
罽宾沙门求那跋摩尊者于427年到达兰卡,住劫波利存(Kapoli Gama),修得二果(Sagadagami)。因利养无盈,心中厌离,才离开兰卡经爪哇来到建康。公元429年,有八位兰卡比丘尼来到建康,慧果法师等尼便请求求那跋摩尊者主持仪式,礼请兰卡比丘尼为她们重授尼戒。求那跋摩尊者认为兰卡尼数不足10人,条件不备,未能立办。事隔4年之后,公元433年,又有以铁萨罗比丘尼(Devasara或Tisarana)为首的11位兰卡比丘尼来到建康,时先来8尼已通汉语,于是共同为中国尼众重授尼戒,完成了二步受戒的程序。从此,中国尼制才如法如律,而且传承不绝,至于今日。
公元435年,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罗尊者也是经兰卡来到中国的。
及至唐代,玄奘大师、义净大师的伟业世人皆知,此不赘言。义净大师认为,法显大师是“创辟荒途”,玄奘大师是“中开王路”。他效法二位大德,求法译经,功绩卓著。
兰卡僧人不空金刚(Amoghavajra,705-774),14岁随其师金刚智法师(Vajrabodhi)来华,学习梵汉经论。公元741年,奉诏赍国书,率弟子37人出使兰卡。兰卡国王悉腊枚克(Silamegha,719-759)盛情招待。不空法师等从普贤阿阇黎(Samantabhadracarya)重受灌顶,学习密法3年,于746年携带大批经书回到中国,传播密法,翻译经书,成为在华传布密宗的“开元三大士”之一和中国佛教四大译师之一。他译的显密教典有110多部,关于不空法师的身世,兰卡没有任何记载,要详知他的生平事迹,还得挖掘中国载籍。
到本世纪初期,中国高僧大德又开始注意到兰卡佛教的重要。1928年,太虚大师组织兰卡佛教留学团。1935年,兰卡金刚寺纳罗陀长老来沪弘法。1936年,惟幻法师(Assaji)等五比丘到兰卡求学。1942年,俱舍论大师法舫法师到兰卡智严佛学院(Vidyalankara)教授大乘佛法。1946年,金刚智法师和法称法师(Dhammakitti)两比丘到科伦坡精进寺(Padhana Ghara)学习巴利语和上座部佛教。与此同时,科伦坡金刚寺的凯明德法师(Kheminda)和苏玛法师(Soma)二比丘来华学习大乘。到80年代和90年代,在斯留学、攻读学问的华僧已达四、五十人。所有这些赴斯求学的华僧和来华学习的兰卡僧人,都可视为法显大师的追随者;他们无一不受到法显大师精神的鼓舞。
法显大师塑像
公元628年的秋天,一个叫玄奘的僧人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茫茫西行求法之旅。在十九年的时间里,他行走两万多公里,穿越100多个国家,到达古代佛教发源地印度求学佛法,并在取得极高的佛学造诣后,毅然返回祖国,翻译佛经,颂扬佛法,玄奘西行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佛教、文化、外交行动之一。
玄奘西行的传奇经历,不仅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还为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玄奘不仅把印度文字的佛经译成汉文,把我国哲学著作《老子》译成梵文,沟通中印文化,而且还把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重译为梵文,为印度人民保存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玄奘在弟子的协助下,译出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教经籍。
玄奘西去取经对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卓越的贡献。对于西方国家,他开创了中国的佛国外交,在他西行求法的路途上,已经有天竺各国以佛经为纽带,展开对唐友好往来,在他回国以后,日本、韩国佛徒陆续到大唐求法,从他这里找到佛学源头,形成中日等国的友好往来,直到今天,中国佛徒和日韩佛徒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对于中国,玄奘实际上给国人西学提供了一种范式,一种开放式的思路。他在印度精彩的演讲实际上也让唐朝的名声大噪。中印文化交流方面,玄奘把印度的大小乘经学传入中国、充实中国佛学。
稍后印度的历法、医学、天算、艺术等亦传入中国,影响和充实中国文化。而玄奘亦把印度的逻辑学-因明学传入中国,振学了自先秦墨家、名家衰落而不振的逻辑学。而玄奘曾为戒日王讲解中国文化的情况,又介绍当时流行的“秦王破阵乐”,回国后受唐太宗之令把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传回西域及印度。唐玄奘声名大噪后,收了很多门徒,比如: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初;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还有,中国当时并不了解西域情况,而玄奘西行,受当时在西域势力大的西突厥礼待护送,把中西的交通路线重新“打通”。
唐朝亦藉玄奘西行的经历与见闻,于高宗一朝平定西突厥与西域,设都护府,控制了该地百多年。而玄奘西行亦使中、印正式建立政治关系。对史地学的贡献方面,玄奘于回国后,把自己的西行经过口述,由位弟子慧立及辩机等整理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与《大唐西域记》二书。
为研究玄奘、古印度及中外交通的重要史料。玄奘为第一个曾往返西域南北两道,遍游印度多国,又详加记述的人,《西域记》记载西域的风土人文,为不少正史所无,对后人考证丝路极为重要。现在人们熟知的《西游记》,也因玄奘而来。他西去的路上碰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有暴虐的天气,路况,还有强盗等形形色色的人,可谓经历丰富多彩。这给《西游记》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这也是非常珍贵的文化宝藏。
玄奘大师塑像
佛教将中印文化联系起来
印度来华僧人
承担着佛教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
中国和印度有着极为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的交往历史。自公元前后时起,佛教即作为一种重要的交往手段将中印文化联系起来。印度佛教文化对汉地的影响可谓持久、深刻。在汉地接受佛教的过程中,印度来华僧人承担着佛教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他们以推动佛法东渐为己任,历寒暑,涉险途,在汉地传译佛经,宣弘义理,使佛教在汉地从无到有,逐渐繁盛,直至与中国文化传统结合而形成中国佛教。
来华传播佛法的僧人中,以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最为著名。根据佛教史籍记载,达摩来华之时,已年近一百五十岁,渡江北上,在少室山面壁九年,传法慧可禅师,留下诸多神奇传说。
达摩祖师,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后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
梁武帝普通七年,达摩历经三年海上颠簸到达中国,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空相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
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
众僧徒悲痛之极,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
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
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禅修茶道
禅修茶道宗旨
弘扬中华优秀禅茶文化
展现真诚善良精美艺术
增强庄重典雅高贵气质
提升学人东方文明素养
古有“吃茶去”的典故
“吃茶去”是禅门的一句著名的偈子,出自禅宗历代祖师语录——《五灯会元》。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五灯会元》载: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答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新来僧人,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禅师:“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赵州禅师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禅门巨匠从谂禅师(谥号“真际禅师”,人称“赵州古佛”)在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演示生活中的安心法门,举扬释迦传承下来的涅磐妙心,接引四方参禅的学人。
一日,两位刚到寺院的行脚僧人慕名来找赵州禅师,请教修行开悟之道。赵州禅师先问其中一人在以前来过这里没有,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让他吃茶去。又问另一位僧人以前来过这里没有,回答来过,赵州禅师还是让他吃茶去。在身边的寺院监院这时满腹疑问,连忙问赵州禅师:“师父,新来的叫他吃茶去是可以理解的,来过的人为什么也叫他吃茶去呢?”赵州禅师突然喊了一声监院的名字,监院应声答应,赵州禅师同样让监院吃茶去。
对于这段公案,柏林禅寺里“禅茶一味”碑记中以“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的十六字加以概论。
对于新到、曾到和院主三个人,赵州禅师一概奉上一杯茶,让他们统统吃茶去。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道出了赵州以茶接人的一片禅心,这杯茶是赵州禅师的心印传法受用,并毫不犹豫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杯茶,禅林中人誉为“赵州茶”,千年以来开化了无数学人。
赵州“吃茶去”公案,其实就是引导学人走向生活实践的一种体验方式,也是赵州作为禅宗直指人心的一种开示,“吃茶去”三字已非字面内涵所在,其深刻意蕴在于使人即事而真,即俗超凡。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之师一休对之给予高度评价道:“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至此,陆羽未曾至此。”
“吃茶去”是禅茶一味的真谛,是茶道的精神源头,是东方智慧奉献给人类文化最珍贵、最璀璨的瑰宝。茶文化作家丁文说:“赵州茶是‘禅茶一味’肇始标志。赵州茶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大唐茶道’及‘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禅修茶道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佛教把禅文化带入中国亦近两千年。禅文化与茶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品茶参禅、禅修茶道、禅茶一味的独特禅茶文化。
僧人从最初饮茶醒脑、提神坐禅,发展到开辟茶园种茶、采茶、制茶,乃至丛林中“寺必有茶,禅必有茶”。佛教寺庙持续不断的佛事与茶事活动,促进了禅修与茶道的发展。
南北朝时,在宝志公禅师主持制定的《水陆法会仪轨》中,茶是必备供品之一。
百丈怀海禅师创立《百丈清规》,对禅宗寺院的茶礼茶仪做了严谨、细致的规范。禅宗历代祖师大德,引导学人坐禅、品茶、参禅,茶成为禅宗妙传心印的载体。宋朝圆悟克勤禅师的“禅茶一味”道出禅修茶道的真谛。虚云禅师,是我国近代禅宗第一高僧,其十四首禅茶诗富含禅修茶道之妙。
“禅修茶道”“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仁炟法师传承禅宗心法
整理而成禅修茶道
禅宗临济宗第四十六代传人山东省博山正觉寺方丈仁炟法师,传承禅宗参禅悟道的修心方法,以丛林茶礼为基础,参考《禅林备用清规》、《百丈清规》,发掘、整理而成“禅修茶道”。强调“冲茶旨在禅法,工夫为明自性”。
为配合“禅修茶道”的教学和宏扬,仁炟法师特别写了十二首禅修茶诗和《禅修茶道百句三字经》,诠释“禅修茶道”的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的心法与修持要领,以及禅茶文化的传承与内涵。
“禅修茶道”伴随禅文化和茶文化的演变而发展。现在根据禅宗参禅悟道的修心方法整理而成的禅修茶道,集禅修、茶道、禅诗、禅乐、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文化表现形式。它借助茶具、茶叶、香、灯、水等主要工具和材料,在完成茶道仪轨的同时,将禅修的理念融入十二道工序的每一个动作之中,从而达到宁静身心、颐养性情、领悟禅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生境界之目的。
禅修茶道十二道工序为:
1.燃灯焚香 参禅咏茶、
2.煮水候汤 法海潮音
3.洗杯烫盏 荡涤尘垢
4.赏茶投茶 拈花一笑
5.观色闻香 色香密圆
6.冲水洗茶 放下桎梏
7.静心泡茶 涵盖乾坤
8.随缘分茶 分享慈悲
9.香凝茗露 普皆供养
10.小酌慢饮 品味参禅
11.谢茶相约 善缘绵长
12.禅茶一味 法性一如
为使禅修茶道走入大众生活,仁炟法师多次开办讲座,由浅入深地宣传推广禅修茶道。通过培训筛选,培养禅修茶道传承人才,使禅修茶道传承后继有人;培训严格,坚持口耳相传,保证原汁原味的教学传承。
“禅修茶道”,动作端庄典雅优美,不仅适合个人禅修,亦具有很好的表演性和观赏性。2013年以来,“禅修茶道”在深圳、北京、上海、济南、成都、广州、青岛、厦门、珠海、梅州以及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大剧院、不丹佛教创新大会、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等多地的大型影剧院、以及文博会、茶博会、高等学府公益展演。仁炟法师还在正觉寺和上述城市开设“禅修茶道”讲习班,已有学员近两千人。
以禅茶音乐会的形式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禅修茶道文化交流的一个方式
禅修茶道,能够让浮躁的心静下来;禅修茶道,能够让生活更优雅;禅修茶道,修身养性好方法;禅修茶道,营造都市慢生活。
把茶桌搬上舞台,把剧院变成禅堂,多场大型以禅茶为主题的公益晚会,出现一票难求现象。禅修茶道和中华原创禅茶音乐会给大家带来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令观者心生喜悦,安详沉静。
2014年4月,以“禅修茶道”为主体的“中华原创禅茶音乐会”,通过国家文化部审核,入选国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其独特的视角、全新的演绎形式、丰富的原创作品及公益演出的善行,被人民政协报、中国贸易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卫视、香港商报、新民晚报、济南日报、山东卫视、珠江卫视、南方电视台、凤凰网、央视网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和转载,被誉为“茶与禅、禅与心、心与人的和谐乐章”。
外交部对外交流中心,赞叹禅修茶道,把中华优秀的禅茶文化如此美的展现出来,推荐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
禅修茶道,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普及到全国乃至世界。
2014年禅修茶道走进深圳石岩迎中秋公益晚会
2015年10月4日,88位禅茶师共同展演的禅修茶道祝吉祥音乐会在山东博山正觉寺举办
2016年1月9日,中华原创禅茶音乐会走进成都
2016年5月22日,中华原创禅茶音乐会走进斯里兰卡国家大剧院
禅修茶道融入一带一路
2015年4月,博山正觉寺禅修茶道与亚洲光伏太阳能工业联合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为人类的“心灵环保?生态环保”做贡献。
2016年7月1日—3日 不丹
2016年7月6日 泰国
去向佛教发源地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2017年2月25日,中华原创禅茶音乐会将走进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共同期待“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泯除国家民族宗教隔阂;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被誉为中国佛教文化新名片”的中华原创禅茶音乐会,在佛教发源地的演出,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阅读推荐】
预告|中华原创禅茶音乐会——走进印度
/fileroot/2014dxcxjx00016/12066.html
博山正觉寺禅修茶道简介
/fileroot/2014dxcxjx00017/11823.html
春阳普照|广州·禅修茶道初级讲习班将于3月10日开班
/fileroot/2014dxcxjx00016/11831.html
春日迟迟 卉木萋萋|博山正觉寺·禅修茶道初级讲习班将于2017年3月开班
/fileroot/2014dxcxjx00016/11792.html
相约一份禅乐|博山正觉寺·禅修茶道增益班将于2017年3月开班
/fileroot/2014dxcxjx00016/11793.html
分享按钮